在布鲁克林篮网的战术板上,一个名字正被圈出,并逐渐成为未来蓝图的核心之一:卡梅伦·约翰逊。一项数据尤为引人注目——上赛季,他的持球投篮出手占比达到了44.4%。这不仅是一个数字,更是一个信号,预示着篮网可能正在复制并升级他们曾经的成功模式。
持球投篮,这项曾经由米卡尔·布里奇斯在菲尼克斯扮演副攻手时精进的技艺,如今在约翰逊身上看到了更激进的演绎。与以无球空切和接球跳投见长的“3D”侧翼不同,持球投占比超过四成,意味着他正在大量承担自主创造进攻机会的任务。无论是借掩护后的干拔中距离,还是运球一步后的三分冷箭,约翰逊都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和从容的信心。这使他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点,进化成了一个具备多维度攻击威胁的得分手。
篮网赋予他这样的角色,绝非偶然。在送走多位核心后,球队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周期。他们手中最优质的资产,正是约翰逊这样兼具即战力与成长空间的年轻球员。给予他“无限开火权”的试验田,是评估其球星潜力的最直接方式。篮网管理层显然在思考: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下一个米卡尔·布里奇斯,甚至是一个进攻端开发程度更高的版本?
从某种程度上看,约翰逊的路径与布里奇斯确有相似之处。他们都从顶尖的冠军拼图角色起步,以高效的投篮和可靠的防守立足球场。随后,他们都被交易至一支能提供更大舞台的球队,并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天花板。布里奇斯在篮网短暂地绽放了全明星级别的光芒,证明了这类球员一旦获得球权是能够产出惊人数据的。
而现在,轮到了卡梅伦·约翰逊。他拥有更出色的身高和或许更柔和的投篮手感。他的挑战在于,能否在增加持球戏份的同时,保持住赖以成名的投篮效率,并进一步提升为进攻创造机会的组织能力。他的未来,不仅关乎个人荣誉,更将直接决定篮网重建的速度和方向。
当然,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同等分量的疑问。44.4%的持球投占比是潜力证明,但也伴随着效率波动的风险。他能否在对手的重点盯防下维持输出?他能否将个人进攻与团队串联更好地结合?这些都是他从优质先发迈向准全明星级别必须回答的问题。
总而言之,篮网正小心翼翼地开启又一场“养成实验”。卡梅伦·约翰逊手持画笔,拥有了一块几乎空白的画布和无限的颜料——那44.4%的持球投篮率,就是他的第一抹浓重色彩。他或许不是下一个谁,他正在做的,是成为第一个最好的卡梅伦·约翰逊。布鲁克林的未来,也因此多了一份值得期待的悬念。